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:方寸见山河

中国故事
2025-11-08

2025年是汉代织锦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发掘出土30周年,近日曾经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人员重返现场,分享这件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和记忆。


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,它的发现源于1988年中日尼雅考古合作考察队对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抢救性发掘。


新疆(5).png


1988年至1997年共计9次发掘中,最大的惊喜来自对尼雅遗址95MN1号墓地8号木棺的开启。这座曾被黄沙掩埋的墓地似乎未被盗掘过,随着沙丘的移动,它的部分木棺暴露出来。考古队员在打开一具半朽的木棺时,那件耀眼的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映入眼帘。


考古队员判断木棺中是一对合葬的夫妻,因随葬品丰厚,且他们穿着写有“延年益寿长葆子孙”“安乐如意长寿无极”等吉祥语的织锦衣物,被认为墓主人可能是精绝的贵族首领。


锦护臂戴在木棺中男性的右臂上,长18.5厘米,宽12.5厘米、系带长21厘米,面锦织造用白、青、黑、赤、黄五色丝,它的五重平纹织法展现了汉代织锦最高技艺。


在织锦图案中,用汉代隶书织写的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字样,是中国古代天文星占的占辞。在古代,天文观星由中央政权专设机构掌管,中央政权对五星占辞有绝对的话语权,所以这件织锦护臂应该是由专设机构织造,又由中央政权赐予精绝贵族首领的。


“五星锦”考古发掘的亲历者,新疆文博院副院长、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,“五星锦”把天文、史实和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等巧妙融为一体,并且出现在远离中原的尼雅遗址,证实了国家治理和统辖西域、开发建设西域的历史,也从侧面反映出各民族在两千年前就进行了深度交往交流交融,亦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,“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国宝。”


“‘五星锦’的图案有凤凰、鸾鸟、麒麟、白虎等祥禽瑞兽,还有祥云瑞草,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’文字巧妙地织在其中,寓意祈佑祥瑞。织锦护臂成为随葬品,折射出西域各地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与认同。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勇说。


新疆(6).png


进入尼雅遗址的道路蜿蜒曲折,路面凹凸不平,不时尘土飞扬。抵达现场时,昔日发掘遗址区域已被风沙部分覆盖,形成新的沙丘。


看着眼前场景,当年的考古队中方队长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岳峰很是感慨,回忆起当年情景时依然记忆犹新。他说:“当时一打开棺盖,五彩斑斓的织锦马上映入眼帘,那鲜艳的蓝色、白色、红色、黄色和绿色,让人瞬间震惊。织锦上还清楚地绣着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’八个大字。”


“过去三十年中,多学科的研究让我们更全面认识到这件锦护臂的珍贵,尤其是实证了早在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就对西域地区实施了行政管辖。也从天文学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宇宙观,从考古学的角度则证明了汉朝与边疆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。”岳峰说。


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河下游,正是《汉书》中提到的精绝故城旧址。其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,直到四世纪左右逐渐消失在沙海之中。


岳峰认为,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之所以被誉为丝绸之路上跨越千年的文化纽带,主要是因为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背景。从考古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,这件锦护臂不仅代表了汉代高超的纺织工艺,更是丝绸之路上多民族、多文明互动的重要实物见证。


作为汉代蜀地皇家织锦的珍贵遗存,该锦护臂出现精绝故地,表明中原与边疆地区早已形成紧密联系。


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,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在2002年进入《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目录》。


(法国中文电视驻新疆记者 林兮   高美慧子 报道)




编辑:姜鸽   雨池

文章底部图.png


分享